Loading AI tools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興縣,中國北京市舊縣名,為大興區前身。元明清時縣境大致包括今北京城東部、昌平區東南、順義區西南,朝陽區大部和大興區東南大部,號稱「天下首邑」[1]:16。
其地古為薊縣。遼代稱薊北縣、析津縣。金朝貞元二年(1154年),析津縣更名大興縣,成為金中都大興府附郭縣。據傳,「大興」一名系金海陵王完顏亮所賜。「大興」寓意疆域遼闊,興旺發達,祈望金朝能入主中原,振興王業[1]:16。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金中都改為元大都,大興縣為大都路附郭縣。明朝初年,設大興縣署,屬北平府。永樂遷都,為順天府附郭。清朝沿襲明制。考評:衝,繁,疲,難[2]。
1914年,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1928年6月,大興縣歸河北省並由附郭縣降格至普通郊縣,原臨近北平市中心城區的大部分外圍地區陸續劃入北平市新建市轄區管轄,成為北京今日城六區近郊區的前身。1935年,大興縣縣衙從北平市區遷移至南苑大紅門[3]。1937年七七事變後,大興縣淪陷,9月15日,偽大興縣公署成立,移治南苑萬字鎮[4]:149。
1938年4月21日,偽河北省津海道道署成立,隸之。同年8月,大興縣、宛平縣等11縣暫歸偽河北省公署。1939年8月,仍屬津海道[4]:145。1940年,偽華北行政委員會新設河北省諸道。7月1日,偽燕京道公署成立,隸之[4]:146。
1945年3月,中共政權以平南縣,分設大興縣和涿良宛縣[3]。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編撰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中,大興縣縣域面積約為828.69平方公里,人口145883人,縣治設於黃村[5]:112。
1949年8月以前,平南縣、大興縣隸屬冀中十專區。1949年8月,大興縣歸河北省通縣專區。1958年3月,大興縣歸北京市。原北京市南苑區的舊宮、亦莊、瀛海、西紅門等地劃入,改設大興區建制。1960年1月,恢復大興縣建制[3]。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大興縣一度易名紅旗縣,後恢復原名,同年8月27日更發生大規模屠殺事件[6][7]。1967年成立大興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撤銷革委會,恢復大興縣人民政府。[8]:60
1999年時,大興縣下轄14個鎮,526村:黃村鎮、榆垡鎮、瀛海鎮、龐各莊鎮、安定鎮、青雲店鎮、西紅門鎮、采育鎮、亦莊鎮、舊宮鎮、禮賢鎮、北臧村鎮、魏善莊鎮、長子營鎮。2001年1月9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以原大興縣的行政區域為大興區的行政區域[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